13854498630
朝廷下旨愁煞郑板桥
说起这潍县萝卜,可要扯得远一点。据史料记载,乾隆十一年,潍县来了个县太爷,姓郑名燮号板桥,是当朝的大画家,颇有文才,自幼熟读孔孟,书法绘画如行云流水,诵诗吟词似苏辛再世。但他徒有一腔报国志向,只能屈尊于一个小小的七品潍县县令。郑大人zhi理有方,放赈救灾惩zhi腐败,只有一年多功夫,就把潍县zhi理的像模像样,他也深受百姓爱戴
也就在这一年初冬,朝廷下旨,要各地搜罗当地特产进京上贡。这愁坏了郑燮郑大人,潍县当地民不聊生,如若继续横征暴敛,百姓将无法维持生计。郑大人苦思冥想,一时不知如何下手。
萝卜上贡喜坏乾隆帝
某日下午,属下一名官员来找郑板桥,并随身带了一个刚从潍县城郊北宫出产的带泥的萝卜。郑板桥当即命人刮皮享用,没想到的是,这根萝卜皮翠肉脆,味道稍辛而有微甜,甚是好吃。
郑大人眼前一亮,这萝卜岂不是上好的贡品吗?心中多日的忧愁烟消云散,随即命令属下调集潍县这块特定土地上生产的萝卜,精心挑选了数枚,并用黄缎子包裹呈上朝庭。结果乾隆爷吃了一口,连声说好,潍县萝卜由此盛名传开。
据史料记载,“乾隆十二年冬,潍县县令郑燮以萝卜为贡品呈上朝庭,皇上食后龙颜大悦,连连夸之。”可见并非杜撰,名不见经传的潍县也因萝卜而闻名于世。
外地友人提起萝卜,一个字就是“辣”!其实正宗的潍县萝卜仅限于潍城北宫附近(今潍坊市潍城区北宫以北地区)的一小块地生产,个头匀称,肉质翠绿,甜脆多汁,且具清热,润肺、通便利尿等功效,并不辣,民间曾经盛传“吃萝卜喝热茶,气得大夫满地爬”的说法。但是正宗的潍县萝卜产量少之又少,每一个都有相应的身份标志,而市场多见的都是仿冒货,仅外观有其形,而品质则大不相同,青萝卜“辣”,只是一种误解!所以大家在市场上选购正宗的潍县萝卜时,一定要仔细看好了。来源不同,自然品质不一。要吃正宗货,消费者需要瞪起慧眼。